欢迎光临三僚真君堂杨公传承!
全国咨询热线
0797-5238888
15879772688
网站首页 > 三僚文化 > 三僚民风民俗文化
风水祖师杨筠松与三僚的渊源
发布日期:2020-08-29

风水祖师杨筠松与三僚的渊源

杨筠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廖金精。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在三僚曾氏族谱中有段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介绍:

“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传播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又知我祖文辿公终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邑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连忘返,因授我祖文辿以钳记。我祖文辿公遂徙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曰:‘ 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谓传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韩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


杨筠松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时,为官廉洁,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他淡泊名利、不恋权位,趁机弃官为民,携宫廷珍藏的堪舆秘笈,远离长安,回归民间,以他平素悉心钻研的勘舆术,浪迹各地,为世人勘察,择定吉穴佳壤,营造祖先坟墓。他怜贫恤苦,以他的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苦百姓,在民间有口皆碑,称之为“救贫先生”。

对杨救贫趁着兵荒马乱、逃离长安一事,历来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他在混乱中,利用曾在皇宫的琼林御库供职之便,监守自盗,将库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经典秘籍,窃为己有,带到民间。另一种是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便给他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勘舆学鼻祖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机》等一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使他的勘舆理论大有长进。但在他决定弃官而去的前夕,他根本没有萌生私自吞没这些借回家的典籍书的念头,而是当着司库总管的面,一一清点、如数归还。窃以为前一种说法,与杨筠松的为人处世之道格格不入,不无以讹传讹之嫌。在这一点上,就连《四库全书》子部七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奏呈给乾隆的 “提要”中,也为杨筠松辨诬,“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至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世。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而后一种说法,则符合他为人素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性格,因此,他才能平心静气,心安理得地回到民间,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杨救贫在三僚村定居期间,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的同时,还授徒传艺,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曾文辿、廖金精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杨救贫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著有《撼龙经》、《疑龙经》(上中下篇)、《疑龙十问》、《卫龙篇》()、《变星篇》()、《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天玉经外编》和《玉尺经》等勘舆学理论书籍,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流传于世。其重形势、重龙脉的勘舆理论为以后各代弟子所继承和发扬,被世人称为 “形势派”或“赣南派”,以有别于“福建派”,亦称“闽派”的“理气之法”。

杨救贫从唐广明二年隐居在兴国三僚后,到其仙逝的天祐三年,前后达廿年。杨救贫在唐天祐三年(公元九○六年)遭人暗算,中毒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葬于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附近的梅江之岸。关于杨救贫的死,民间还流传一段传说:

杨筠松来到三僚隐居时,结识了割据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卢光稠,其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择址筑建虔州城。虔州城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另一条龙则是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卢光稠为了称霸天下,还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而杨救贫正是为其卜得天子地后被他所毒害的。关于这段历史,在《赣州府志》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亟去之,至一处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说卢王于虔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缢死。赣府志”


这个故事的民间传说更为丰富。相传杨救贫在宴席上见卢光稠脸色变化,猜测将于己有碍,暗中将一皮口袋置于胸前,饮酒时将酒倾入袋子中。不料这酒毒性极大,很快蚀烂皮囊,将毒液渗至杨救贫胸前。尚未终席,杨救贫推辞不胜酒力退席,卢光稠心知肚明,着人送杨救贫回去休息。杨救贫回寓所取出皮袋,见有毒液渗出,急忙丢掉皮口袋出城,乘船夜返三僚治疗将息。杨救贫师徒逆贡江而上,船行到于都县宽田乡与车溪乡之间的梅江寒信峡时,天色将晓,杨救贫感到胸闷气短,从舱里探身出来,问弟子说:“船到何地?”弟子答:“药口坝。”杨救贫闻言大惊,仰天叹曰:“药到口矣,乃天将亡吾,非术能救了。”遂吩咐停船登岸,到江边一棵大树下,盘腿坐化。这个地方后人称之为杨公坝。

杨公坝有一座管氏宗祠,系杨公祖师亲为定向,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相传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往三僚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边上张望。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懒得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才说:“哎呀,刚才那个人好像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来过,立即派俩个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点化祠堂风水。俩个人赶上杨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无奈这俩个人拉拉扯扯,杨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椅子,你们的祠堂就照那张椅子的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椅子的座向建祠。

过了一年,杨公又路过芒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门前有个工人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工人说挖坑树“桅”杆石。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事情很怪,后来杨公死在茫筒坝附近的跃口,后人就将这一带改称为杨公坝了。

杨公仙逝后,徒弟即将他安葬在跃口河边。年代久远后,河堤崩塌,墓场变成了河道。后人在跃口对面的河边村山坡上,立了一些望碑祭祀。

杨救贫仙逝后,徒弟曾文辿遵其所嘱,回虔州说服卢王在城内磨车湾安了水碓和十字街凿了井,制煞卢光稠。曾文辿害怕卢光稠报复,也远走江西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的地方为曾公塘。

曾文辿,又名求己,道号逸真,是三僚曾氏开基祖先,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他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著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因为替师傅制煞卢王,在杨公仙逝后隐居万载西山。


曾文辿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时,还曾拿起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