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三僚真君堂杨公传承!
全国咨询热线
0797-5238888
15879772688
易学知识
网站首页 > 易学知识
十三陵之宣宗景陵
发布日期:2020-03-09

十三陵之宣宗景陵


景陵是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墓 。根据封建昭穆制度,景陵位置选择在天寿山东峰 (黑山) 之下,左依阳翠岭,右傍老君堂流水,西距长陵约 0.5公里之遥,与献陵左右对称。

景陵的主山天寿山东峰, 海拔660 米, 为陵区第三高峰。它与主峰、西峰一道,组成了陵区后龙"二台"。 但是,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中峰与西峰是"同胞姊妹",而东峰却不是,由于老君堂水流的切割作用, 东峰和天寿山已不是同一个山块了 。 在风水家眼中看来, 东峰是天寿山左肩过峡之后形成的又一节龙脉,处于主脉之下的从脉位置,这样,无论就其辈分,拟或身价,都低了一个层次。

景陵的落脉,也不是从东峰直接发脉的,东峰有两条胳臂,向南偏西方向平行伸出,景陵的落脉,从两条胳膊之间生出,呈弧形由西北转向西南,长约两公里。其长短与形势,量不可与长陵的落脉相比,但岗峦起伏,形如游龙,颇有气势。

景陵的第一道龙砂,由穴后来龙偏伸而成,较短而高,紧逼穴左;右侧虎砂,却远离穴区,舒展而开阔,二者不很对称。这就是"龙山先到,则减龙而饶虎,其穴必居左"的说法。景陵的第二道护砂,左龙是阳翠岭右边的一条余脉,右虎则是隔河相望的长陵来龙了。这也是风水书上常说的龙虎一自本山发出, 一自他山发出的典型例证。

景陵第一道龙砂之内有一小谷,谷水流出陵区,向右偏转,汇入老君堂水流,这是景陵的第一道合水。景陵第二道龙砂之内亦有一条流水,向前流出,注入十三陵河,与老君堂流水共同组成了景陵的第二道交合水。

景陵由于左右龙虎很不对称, 堂局逼窄, 使取穴与建筑问题变得十分棘手:如果要求龙虎对称,则须另扦穴位;如果另扦穴位,却无更好落脉,且会失去东峰这座主山 。几经对比, 景陵采取了如现在的南偏西55°方向。这个方向,既可使穴顺脉而扦,又可使度后主山、陵前案山(虎山) 一线相连。相对而言,这样的取向,无疑是最佳的;虽然第一重龙虎不很对称,也是小疵不掩美玉了。

在十三陵中,景陵的建筑规制是最为狭小的,其原因有二: 一是宣宗本人力主节约。他在弥留之时遗诏日:  "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 无改山陵, 务从俭约。"故陵寝建筑并不豪华。二是地形狭小。如前所述,由于穴左龙砂紧逼,景陵连宝城都不可能像长陵、 献陵那样建成圆形或椭圆形的, 只能因地制宜,修成近乎长条的形状了。就是陵宫,也是在半挖半填的基础上建成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皇帝拜谒祖陵时,因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曾下令增崇殿宇。 即使这样,景陵仍然是十三陵中最小的一个。

墓主简介

朱瞻基,仁宗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生,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逝于乾清宫,在位10年,享年37岁。

宣宗是明代政绩卓著的明君 在政治上, 他重用骞义、夏元吉及三杨等老臣,对不称职的官员,不论关系亲疏, 一概斥而不用。在经济上,他继承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人民疾苦,多次下语赈济受灾百姓, 减免灾区赋粮。

他精于骑射,能书善画,注意节俭,反对著靡。宣德三年,蒙古兵骚扰会州,他亲率精兵3000 人出喜峰口进击,宣宗一马当先,引弓搭箭,连毙敌人三个前锋,两翼明军乘势出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锦衣卫指挥钟法保建议派人到广东采办南珠,他认为是"扰民求利",将其关进监狱。工部尚书吴中建议到民间采买御用物料,宣宗也不同意。他说,汉文帝衣服卧帐都不加刺绣, 历史上称赞他很俭仆, 我应当向他学习 。廖均卿风水十三陵之——【景陵】

但是,宣宗毕竟是宫廷长大的太平天子,也喜欢微服私访,斗鸡走马,到处游玩,更痴迷于斗蟋蟀,民间送他一个雅号叫"蟋蟀天子"。朝廷经常传旨全国,协力采办。上有好者, 下有甚者,地方官员乘机勒索,百姓苦不堪言,竞有人家以蟋蟀而丧命者。《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背景就是宣德年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