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辑真堪定清东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统治中国达268年,其间经历了十个皇帝,除未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没有建成陵寝外,其他九帝均仿照明朝皇陵在河北的遵化和易县建造了两处规模宏大的陵墓群,这两处古建筑群都建得十分宏伟,但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境内的马兰峪的东陵更有气势、更具特点。东陵距北京125公里、天津150公里、唐山105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后陵墓群,是中华民族著称于世的文物瑰宝。
曾思钦,字辑真,清代兴国三僚村人,自幼聪慧,十三岁通《周易》,好占玄象,尤精堪舆,得家传青囊玉尺秘旨,曾被聘修赣州、杭州城府衙,名扬赣浙二后经州府荐举入朝,为顺治皇帝卜选吉地。曾思饮经过反复堪察,选择了河北遵化县的马兰峪,这里北靠层峦叠翠的昌瑞山,东依马兰峪,蜿蜓起伏的鹰飞倒仰山西依蓟县高耸入云的黄花山,南抵天然翠屏,宛若倒扣金钟的金星山。再南为天台、烟墩两山对峙,形成一个险峻的陵园水口,名叫兴隆口。整个陵区之水汇集于此,常有鲤鱼跃起,故又称龙门口。晴日登昌瑞山主峰,南眺满目苍翠,朱墙金顶辉映其间,环顾左右,山峰依次低下,井然有序,北望山山相连,岭岭相依,气势磅礴,绵亘不绝,整个陵区胜地,雄奇险秀相济,巍峨秀丽相济,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曾思钦于此选址座子山午向建造的清孝陵,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座皇陵,葬入清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曾思钦功成后敕授钦天监灵台博土职。
清东陵,清王朝自1661年开始建造并经营了几百年,最晚的建筑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埋下了顺治、康熙、乾隆、慈禧等众多清朝帝王皇后和嫔妃共15座陵园160余人。这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在风水学上是一块“四神地”,东南西北的地势山形都似有神兽保护一样,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朝山后有靠山,这种地方必定风调雨顺。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些山可挡住北面吹来的风,还可以留住南面潮湿的空气,使得这里有个良好的小气候。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动用了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清东陵的建筑恢弘、壮观、精美,建筑之美与山川形胜之美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在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
清东陵的风水,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确,这座陵园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最为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关于这片风水宝地,比较规范的说法是,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