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三僚真君堂杨公传承!
全国咨询热线
0797-5238888
15879772688
网站首页 > 三僚曾真君 > 风水论文
【三僚真君堂】明十三陵布局法则
发布日期:2023-11-11


  明代皇帝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 出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念,往往把陵墓的建设与国运兴衰、王朝安危联系起来,将它视为与宫殿、坛庙建设同等重要的大事。十三陵是以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左右分布的帝陵体系。辈分较高的皇常,陵寝距长陵较近,辈分较低的皇帝,陵寝距长陵较远。情况大体如此,而又不完全如此,这种既有规律, 又有例外的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昭穆相望体制

一言以蔽之,它是中国宗法伦理体制与风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长幼尊卑的宗法伦理体制是非常严格的,中国皇帝以"礼"治天下,当然更要遵守这个原则了。明清时代,开国皇帝死后, 一般都埋葬在陵园北部的中心位置。朱棣显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在天寿山这个陵区里,资格最老, 这个位置,非他莫属。他的儿子死后,葬在他的右侧,他的孙子死后,葬在他的左侧,子子孙孙,以此类推,这便形成了以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左右分布的陵寝体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左称昭,右为穆,左右分布的原则又叫做昭穆相望体制。 明清两代太庙里神主的排列,陵区内皇帝寝宫的排列,大体都维持这个秩序。但是,陵区内的昭穆制度,还要受风水地理因素的影响与约束,因而便形成了许多例外的情况.。天寿山第五代皇帝,宪宗朱见深的茂陵,按昭穆体制,应在长陵之左、宣宗朱瞻基景陵之东。但是,由于景陵之东相当范国内难以觅到适合的 "风水吉壤", 若继续向东另觅佳穴, 则显得与祖陵疏远无情,故最后卜葬在长陵之右,其父英宗皇帝朱祁镇的西侧。十三陵的昭穆体制,就是从此被打破的。



图片
封建皇帝对风水的迷信

至高无上的封建宗法礼制,在风水术面前,尚且要逊让几分。由此可见, 封建皇帝对风水的迷信达到了何种程度。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也都因这个缘故,继续沿西北方向延伸排布, 一直到世宗朱厚熜时,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便着手卜选自已的万年吉壤,由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已葬在陵区的西北边缘,向西再无选择余地,他不得已回过头来,在陵区东部阳翠岭下,选择了自己的长眠之地——永陵。


昭陵也是朱厚熜的"杰作",朱厚熜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武宗朱厚照荒淫无度,年纪轻轻便送了性命。武宗无子,根据明朝"兄终弟即"的家法,召远在湖北的兴王世子朱厚熜进京,即皇帝位,这就是明世宗。世宗即位之后,便想把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兴王也尊封为皇帝, 这个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朱厚熜为了树立皇帝权威,以严厉手段镇压群臣,连毙十数人,不听任何劝告。随后又在长陵西南稍远的大峪山下,为其父修建了"显陵"玄宮。玄宫修成之后,世宗又改变了主意,多次申言,大峪山"凄苦",将父皇葬此,心犹未忍,而后果然遗弃不用。一直到其子穆宗朱载垕死后,执掌朝政的大政治家张居正,才说服神宗皇帝,将穆宗朱载垕葬于此处,改名昭陵。





风水原则成为帝陵选择的第一法则

昭陵地处陵区西部,距长陵较远,这给后世皇帝选择陵址带来了尴尬。朱载垕的儿子、神宗朱翊钧就因此大伤脑筋。按道理,朱翊钧的陵址应选在永陵或昭陵外侧,但因为永陵、昭陵已到陵区边缘,如果选在二陵之外,就到了陵区的南部,南部是妃园寝区域,于帝陵大为不宜。朱翊钧是明代最爱排场的皇帝,当然也不会这样做,为了能使自己拥有一个好风水,他居然僭越父陵,在昭陵以北为自己卜建了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更是"僭分"的特例,光宗是明代倒数第二个皇帝,在位时间不满一个月,便一命归西,他死之后,儿子朱由校为给父皇选择一个"上上吉地", 竟然将光宗葬人黄山寺二岭的"景泰洼" 。这样,庆陵便拼入献、裕两个祖陵之间,熹宗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违 ,僭分葬父, 主要的原因, 就是景泰洼的风水太好。为了占得好风水, 什么上下尊卑, 什么宗法礼制, 统统可以抛到九霄云外了。


十三陵的布列是宗法礼制与风水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风水条件适宣的条件下,帝陵是按照"昭穆体制"排列的,在没有合适的风水环境的条件下,原来的规矩和礼制便被打破了。风水原则成为帝陵选择的第一法则。